今年夏天,法国军事圈内流传出一句充满自信的豪言:“从全球范围来看,唯一真正打不赢的国家,只有两个半:美国算一个,中国算一个,而俄罗斯只能算半个。”这番带着明显傲慢的宣言引起了欧洲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核威慑的背景下,法国展现了与其他大国不同的态度。比如,英国的陆军总数仅有7.5万人,而法国的陆军则为8万,但核弹头却达到290枚,稳居全球第三。这样的对比,显然让法国的军事力量显得尤为强大。
然而,现实却给了法国一记耳光。7月底,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在亚太地区遭遇了尴尬的局面:日本以“无核原则”拒绝其停靠琉球岛;中国海军的40艘战舰围绕航母展开“围观”;俄罗斯的苏-35战机更是低空飞掠甲板。原本想通过展示军力来震慑世界,结果反倒成了笑柄。这艘搭载阵风战斗机的核动力航母,本想表现出强大的海军实力,但却在这次巡航中暴露了不少问题。
展开剩余81%法国的核威慑力,理论上由四艘凯旋级核潜艇潜伏大洋,以及装备ASMP-A核巡航导弹的阵风战机组成。最重要的是,总统马克龙掌握着核武发射的绝对控制权,与英国首相的必须向华盛顿请示不同,法国的核独立性来自戴高乐时代的遗产。上世纪60年代,法国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成功研发核武器,甚至从西非的马里铀矿中获取原料,建设了一个完全自主的核工业体系。如今,尽管英国的“三叉戟”导弹仍需返回美国进行维修,法国的核弹却完全是本土制造,这份“核自主”的骄傲深深植根于法兰西民族的文化之中。然而,专家私下承认,290枚核弹头只能作为一次性警告,无法在持久对抗中与拥有庞大核武库的国家抗衡。当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3万北约部队就显得“难以防守”,这一点也暴露出法国核威慑的局限性,无法在常规战争中提供决定性的优势。
在巴黎航展上,法国的军工实力得到了展示。阵风战斗机的订单已经排到2030年,西北风导弹在中东市场畅销,勒克莱尔坦克的自研率超过90%,展现了法国军事工业的强大。不过,这一切的背后,却有着沉重的财政负担。法国将国防预算提升至GDP的3.5%,而民众则承受着福利削减与税收增加的压力。更让人头疼的是,法国的弹药危机。2025年乌东战场上,法国援助乌克兰的火炮日均消耗300发弹药,但本土的工厂只能满足一半的需求。随着战争的消耗,法国军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物资短缺问题。
如果让英国与法国单独较量,在空军方面,法国拥有200架经验丰富的阵风战机,而英国的F-35隐形战机则以出色的隐形能力见长;在海军方面,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在欧洲独树一帜,而英国则拥有两艘常规航母,虽然载机数量更多;在陆军方面,法国的勒克莱尔坦克以强大的机动性为傲,而英国的挑战者3坦克则以信息化程度更高为优势。账面数据看起来双方实力接近,但在实际战争中,很多筹码取决于背后的财力与战略资源。英国的军费为715亿美元,远超法国,但其国债问题同样困扰着它;法国则在军工自主方面有优势,却不得不为其军事开支付出民生上的牺牲。
从更深的层次来看,法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战略韧性。法国的Thales公司月产导弹仅为30枚,而英国如果获得美国的供应链支持,产能有可能翻倍。正如“戴高乐号”航母在红海航行时,舰长紧张地盯着雷达屏幕一样,他知道没有海外基地支援的情况下,再强的航母也是一只孤立的靶子。
2025年初,马克龙宣布计划组建3万人的“欧洲再保证部队”,声称将承担起欧洲防务的重任。波兰和立陶宛对此表示欢迎,仿佛法国真的能够扛起这个重担。然而,德国却对法国的“核保护伞”是否可靠产生了质疑:“为了保护波罗的海,法国会愿意牺牲马赛吗?”匈牙利则威胁否决防务预算,甚至乌克兰也觉得法国提供的兵力远远不够。法国试图让欧洲国家采购法国制造的武器代替美国的武器,但数据显示,欧洲国家中仍有64%的武器来自美国,比五年前增加了12%。
马克龙的焦虑在行动中逐渐显现,7月31日,他愤怒地批评欧盟在对美贸易谈判中“缺乏威慑力”,誓言未来的谈判将更加“强硬且坚定”。然而,在同月,法国被迫接受美国对欧洲征收的15%关税,这比特朗普提出的最初要价仅降低了5个百分点。这一切表明,虽然马克龙有着雄心壮志,但面对现实的冷酷,他的领袖梦想往往难以兑现。
在2025年夏季,法国的“两个半对手”理论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亚太地区,戴高乐号航母遭遇了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轮番打压;非洲,法国失去了对马里铀矿的控制,俄罗斯的“瓦格纳”集团成为新霸主;红海,法国的舰队遭到胡塞武装无人机的骚扰,甚至不得不喷涂巨型国旗来防止误击。这些挫败暴露了法国战略的根本矛盾:一方面想保持核威慑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在全球事务中畅通无阻;一方面想要主导欧洲的防务,另一方面却缺乏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的能力。
当英国依旧乖乖地追随美军在南海巡逻时,法国却试图独立行动,结果却遭到盟友的冷落和对手的轻视。也许法国民众应该重新审视“两个半对手”的真正含义。核武器固然可以撑起一个大国的面子,但它不能填补国家实力的空缺;军工自主带来了荣耀,但也伴随着对民生的牺牲。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轻抚地球仪时,或许清楚地知道:法国的真正对手,不是中美俄,而是3.3万亿欧元的国债和破碎的欧洲信任。当“戴高乐号”悻悻驶离南海时,那句“两个半”对手的豪言,已经在太平洋的波涛中化为泡沫。
发布于:天津市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