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事,影响力绝不止于象牙塔。
北京大学近日宣布,将全面取消绩点。有人评价,北大“打响了高校‘反内卷’的第一枪”,未来肯定会有更多高校跟进。但很快也有另一种声音冒出来,认为在“去绩点”改革后,肯定还会有新的评价标准,说不定只会更“卷”。
在笔者看来,把“去绩点”和“破内卷”挂钩,实则是把这场针对本科生的学业评价改革的意义看“小”了。从北大之“大”,观照大学之“大”——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大学要在超常规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急需领域实战人才方面有新的作为,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方式,制定新的“度量衡”。
平心而论,减负并不是北大此次学业评价改革的核心要义。比起取消绩点、增加等级制评定方式,学校更优先考虑的是“设置容错探索机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
可见,如何精准识别创新人才、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北大是有新思考的。对高等教育来说,探索“未知”比重复“已知”重要得多,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那么,学习的重点究竟是什么?评价指挥棒该指向哪里呢?
在大学沿用的传统评价方式中,以绩点制为代表的量化考核在识别创新人才方面,很多时候是失效的,甚至错过了“天才”。这方面的案例不在少数。记得宇树科技“出圈”的时候,公司创始人王兴兴的“学渣”体质,就在教育界引起过很多讨论。由于“英语太烂”,他高考无缘名校,考研又被浙大拒之门外。
为实现从“分数教育”到“能力教育”的跨越,以北大为代表,一批985高校纷纷采取多元评价,旨在回归教育的本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掌握新知、探索未知。这些改革不仅涉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涉及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这也就回到了高等教育的正题上。无论中外,真正的世界名校、一流大学都是“以本为本”,高度重视对本科生的培养。面向未来,个人的哪些能力是需要大学阶段去培养的?头部高校在人才培养范式创新上如何破题,这是“去绩点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也是真正的看点所在。
这些年,教育界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关注和讨论颇多,但有两个问题始终待解:
一是高校如何体现真正的教育增值,激发人的创新活力,突破自我、突破极限,让优秀的人更优秀,拔尖的人更拔尖?
二是名校把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pk,究竟是更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还是客观上造成“内卷”,损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信,导致“天才折翼”?若是后者,取消绩点也算是促进人才自由成长的“减压”之举。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比起取消绩点,公众更期待高校进一步用好教育评价“指挥棒”,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核心利益完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使“好苗子”成长为“参天树”,着力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加配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